外语院校发展参考
The Developmental Reference for Universities of the Foreign Languages
2019年12月25日 第5期(总第29期)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专刊
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要目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答记者问
★河南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的通知
目 录
★政策文本摘要解读
1.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2.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答记者问
★专家谈
3.张雷生: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要奏“大合唱”
4.郑宁:“严进严出”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回归人才培养原点
★各高校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5.重庆工商大学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6.四川工商学院传达学习《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7.西安石油大学召开《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学习研讨会
★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区域动态
8.河南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的通知
★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9.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普通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思考
10.审核评估背景下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目标、障碍与路径
11.实然挑战与应然策略:一流本科教育下教师教学变革
★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12.一流本科教育改革的重点与方向选择——基于人才培养的视角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全面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八次全体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严格教育教学管理
1.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引领带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2.激励学生刻苦学习。高校要切实加强学风建设,教育引导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要提升学业挑战度,强化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等方面的质量要求,科学合理设置学分总量和课程数量,增加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时间比例,引导学生多读书、深思考、善提问、勤实践。合理增加学生阅读量和体育锻炼时间,以适当方式纳入考核成绩。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
3.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结构,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提高课程建设规划性、系统性,避免随意化、碎片化,坚决杜绝因人设课。实施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着力打造一大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严格课堂教学管理,严守教学纪律,确保课程教学质量。
4.推动高水平教材编写使用。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教材建设,落实高校在教材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健全教材管理体制机制,明确教材工作部门。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工作,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鼓励支持高水平专家学者编写既符合国家需要又体现个人学术专长的高水平教材,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
5.改进实习运行机制。推动健全大学生实习法律制度,完善各类用人单位接收大学生实习的制度保障。充分考虑高校教学和实习单位工作实际,优化实习过程管理,强化实习导师职责,提升实习效果。加大对学生实习工作支持力度,鼓励高校为学生投保实习活动全过程责任保险,支持建设一批共享型实习基地。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成一批对区域和产业发展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
6.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各个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强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建好创新创业示范高校和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持续推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高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整体水平,办好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
7.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强化科研育人功能,推动高校及时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指导,加大科研实践平台建设力度,推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更大范围开放共享,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统筹规范科技竞赛和竞赛证书管理,引导学生理性参加竞赛,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效果。
8.加强学生管理和服务。加强高校党委对学生工作的领导,健全学生组织思政工作体系,坚持严格管理与精心爱护相结合。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和诚信管理,严格校规校纪刚性约束。配齐建强高校辅导员队伍,落实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要求,积极探索从时代楷模、改革先锋、道德模范、业务骨干等群体中选聘校外辅导员。积极推动高校建立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配齐配强学业导师、心理辅导教师、校医等,建设师生交流活动专门场所。
9.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综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科学确定课堂问答、学术论文、调研报告、作业测评、阶段性测试等过程考核比重。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坚决取消毕业前补考等“清考”行为。加强学生体育课程考核,不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者不能毕业。科学合理制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严格全过程管理,严肃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落实学士学位管理办法,健全学士学位管理制度,严格学士学位标准和授权管理,严把学位授予关。
二、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
10.完善学分制。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和数量,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余地的教学制度。支持高校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建立健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安排符合条件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学业生涯规划。推进模块化课程建设与管理,丰富优质课程资源,为学生选择学分创造条件。支持高校建立与学分制改革和弹性学习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加强校际学分互认与转化实践,以学分积累作为学生毕业标准。完善学分标准体系,严格学分质量要求,建立学业预警、淘汰机制。学生在基本修业年限内修满毕业要求的学分,应准予毕业;未修满学分,可根据学校修业年限延长学习时间,通过缴费注册继续学习。支持高校按照一定比例对特别优秀的学士学位获得者予以表彰,并颁发相应的荣誉证书或奖励证书。
11.深化高校专业供给侧改革。以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自主性、灵活性与规范性、稳定性相统一的专业设置管理体系。完善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推动本科高校形成招生计划、人才培养和就业联动机制,建立健全高校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做强主干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坚决淘汰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专业。深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实施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促进各专业领域创新发展。完善本科专业类国家标准,推动质量标准提档升级。
12.推进辅修专业制度改革。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逐步推行辅修专业制度,支持学有余力的全日制本科学生辅修其它本科专业。高校应研究制定本校辅修专业目录,辅修专业应与主修专业归属不同的专业类。原则上,辅修专业学生的遴选不晚于第二学年起始时间。辅修专业应参照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确定辅修课程体系、学分标准和学士学位授予标准。要结合学校定位和辅修专业特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形成特色化人才培养方案。要建立健全与主辅修制度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与资源配置、管理制度联动机制。对没有取得主修学士学位的学生不得授予辅修学士学位。辅修学士学位在主修学士学位证书中予以注明,不单独发放学位证书。
13.开展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试点。支持符合条件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试点,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多样化发展机会。试点须报省级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后,通过高考招收学生。试点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所依托的学科专业应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且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门类。试点人才培养方案要进行充分论证,充分反映两个专业的课程要求、学分标准和学士学位授予标准,不得变相降低要求。高校要推进试点项目与现有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不同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机融合,实现学科交叉基础上的差异化、特色化人才培养。本科毕业并达到学士学位要求的,可授予双学士学位。双学士学位只发放一本学位证书,所授两个学位应在证书中予以注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不得开展授予双学士学位工作。
14.稳妥推进跨校联合人才培养。支持高校实施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发挥不同特色高校优势,协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该项目须报合作高校所在地省级学位委员会审批。该项目相关高校均应具有该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通过高考招收学生。课程要求、学分标准和学士学位授予标准,不得低于联合培养单位各自的相关标准。实施高校要在充分论证基础上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管理和服务。联合学士学位证书由本科生招生入学时学籍所在的学士学位授予单位颁发,联合培养单位可在证书上予以注明,不再单独发放学位证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不得开展授予联合学士学位工作。
15.全面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完善专业认证制度,有序开展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本科专业三级认证工作。完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学院本科教学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体的全链条多维度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持续推进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合格评估。要把评估、认证等结果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政策制定、资源配置、改进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重要决策参考。高校要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把其作为推动大学不断前行、不断超越的内生动力,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全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理念,加快形成以学校为主体,教育部门为主导,行业部门、学术组织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质量保障制度体系。
三、引导教师潜心育人
16.完善高校教师评聘制度。高校可根据需要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加大聘用具有其它高校学习和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教师的力度。出台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推行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加强聘期考核,准聘与长聘相结合,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高校教师经所在单位批准,可开展多点教学并获得报酬。引导高校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开展兼职教师岗前培训,为符合条件的兼职教师、急需紧缺人才申报相应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研究出台实验技术系列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优化高校实验系列队伍结构。
17.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高校要以院系为单位,加强教研室、课程模块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制定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提供必需的场地、经费和人员保障,选聘高水平教授担任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支持高校组建校企、校地、校校联合的协同育人中心,打造校内外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要把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放在与教师队伍建设同等重要位置,制定专门培养培训计划,为其职务晋升创造有利政策环境。
18.完善教师培训与激励体系。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探索实行学分管理,将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考核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加强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重点面向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以提升教学能力为目的,开展岗前和在岗专业科目培训。推进高校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建立高校中青年教师国内外访学、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制度。完善校企、校社共建教师企业实践流动岗(工作站)机制,共建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岗位。鼓励高校为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设立荣誉证书制度。鼓励社会组织对教师出资奖励,开展尊师活动,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
19.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考核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在绩效分配、职务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明确各类教师承担本科生课程的教学课时要求。切实落实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的要求,让教授到教学一线,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把教授为本科生的授课学时纳入学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教师日常指导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各类竞赛展演以及开展“传帮带”等工作,计入教育教学工作量,纳入年度考核内容。
20.建立健全助教岗位制度。助教岗位承担课堂教辅、组织讨论、批改作业试卷、辅导答疑、协助实习实践等教学辅助任务,主要由没有教学经历的新入职教师、研究生、优秀高年级本科生等担任。高校应建立健全助教岗位制度,完善选拔、培训、评价、激励和反馈的全流程助教岗位管理制度。新入职教师承担的助教工作应纳入教师工作量考核,对于表现优秀的应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中予以优先考虑。加强对担任助教工作学生的岗前培训和规范管理,合理确定补贴标准,提供必要条件保障,确保教学工作质量。
四、加强组织保障
21.加强党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领导。地方党委教育工作部门、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要求,加强对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领导。高校党委会、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要把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纳入重要议题研究部署,高校主要领导、各级领导干部、广大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教育教学工作,深入党建和思政、教学和科研一线,切实把走进学生、关爱学生、帮助学生落到实处。高校的人员、经费、物质资源要聚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意识,形成全员、全方位支持教育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
22.完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机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增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区域实际,明确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总体目标、重点内容、创新举措、评价考核和保障机制,加强政策协调配套,调整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投入力度。要进一步落实高校建设主体责任和办学自主权,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加强内部统筹,着力解决建设难点和堵点问题。要加强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的督导检查,加大典型做法的总结宣传力度,推动形成狠抓落实、勇于创新、注重实效的工作局面。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就
《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答记者问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就《意见》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意见》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批示指示,强调高等学校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是书写奋进之笔、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迫切要求。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八次全体会议召开以来,高等教育战线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奋进之笔”为总抓手,出台“新时代高教四十条”、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迫切要求持续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三是落实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的系统部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工作主旋律,通过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引导教师潜心育人、严格教育教学管理、加强组织保障,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问:《意见》在严格教育教学管理方面提出哪些具体举措?
答:高等教育要适应世界潮流和时代变化,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加快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意见》围绕严格教育教学管理,提出四个方面具体举措。
一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思想政治理论“金课”,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建设一批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
二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坚持学生中心,将严格管理与精心爱护相结合,通过科学合理设置学分总量和课程数量,提高学生自主支配学习的时间比例,探索建立书院制等学生管理模式,引导学生多读书、深思考、善提问、勤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和学习兴趣。
三是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通过实施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提高课程建设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通过改进实习运行机制,优化实习过程管理,建设共享型实习基地,提升实习效果;通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加大科研项目和科研基地向学生开放力度,统筹规范科技竞赛管理,强化科研育人;通过完善教材建设体制机制,支持和鼓励高水平专家学者编写优秀教材,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
四是严把考试和毕业关。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建立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坚决取消“清考”,严肃处理各类毕业设计(论文)学术中的不端行为,严格毕业要求,严把学位授予关,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过程监管制度。
问:《意见》在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方面哪些举措?
答:质量提升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高等学校要把质量文化当作推动大学不断前行、不断超越的内生动力,推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打造高等教育“质量中国”品牌。《意见》围绕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提出四个方面具体举措。
一是完善学分制。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和数量,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余地的教学制度。通过支持高校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建立与学分制改革和弹性学习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完善学分标准体系,严格学分质量要求,建立学业预警、淘汰机制,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实现以学分积累作为学生毕业标准。
二是深化高校专业供给侧改革。按照专业建设“小逻辑”服从国家发展“大逻辑”的要求,通过加快构建自主性、灵活性与规范性、稳定性相统一的专业设置管理体系,深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实施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带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
三是完善学士学位制度。通过设立辅修学士学位,推行辅修专业制度,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开展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多样化发展机会;实施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促进不同特色高校协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是全面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完善专业认证制度,有序开展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本科专业三级认证工作,建立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学院本科教学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体的全链条多维度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推进质量革命,树立质量品牌。
问:《意见》在引导教师潜心育人方面提出哪些具体举措?
答:高校教师的第一身份是老师、第一工作是教书、第一责任是上课,要引导老师努力做到政治过硬、业务精湛、育人高超、技术娴熟,主动承载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意见》围绕引导教师潜心育人,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举措。
一是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基层教学组织是夯实人才培养工作的组织基础。通过加强教研室、课程模块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制定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
二是完善教师培训与激励体系。加强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重点面向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开展岗前和在岗专业科目培训,提升教学能力。鼓励高校为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设立荣誉证书制度,鼓励社会组织对教师出资奖励,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
三是健全助教岗位制度。通过明确助教岗位职责要求,完善选拔、培训、评价、激励和反馈的全流程助教岗位管理制度,不断强化助教队伍建设。
四是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在绩效分配、职务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明确各类教师承担本科生课程的教学课时,切实落实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的要求,推动教授到教学一线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问:《意见》在加强组织保障方面提出哪些要求?
答:《意见》围绕加强组织保障,提出两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一是加强党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领导。地方党委教育工作部门、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要求,加强对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广大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教育教学工作,深入党建和思政、教学和科研一线,切实把走进学生、关爱学生、帮助学生落到实处。
二是完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机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增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明确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总体目标、重点内容、创新举措、评价考核和保障机制,加强政策协调配套,调整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投入力度。
张雷生: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要奏“大合唱”
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不是唱“独角戏”,只有本科教育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奏响“大合唱”,才能真正全力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
日前,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狠抓落实打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有关情况。自2018年6月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以来,特别是全国教育大会以来,教育部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在办学思想转变、育人理念更新、体制机制改革、质量标准制定、技术方法创新、教与学范式改变、质量文化建设等方面下大力气,全力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希望,是提高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与成长的需求,将社会的期待、家长的期盼变成现实,当仁不让地应当成为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牵牛要牵牛鼻子”,在国家层面上相继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的背景下,让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靴子落地”,重点需要抓好用好以下三个有力“抓手”。
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从各项制度的顶层设计层面真正推动改革的深入实施,最终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现实局面。众所周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然而,近年来,盲目追求学术研究GDP增长的风气在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社会上名目繁多、层出不穷的大学排行榜,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个别高校制度层面上的一些具体做法也容易导致形成“科研通吃”的现象,不仅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也影响着高校教育教学生态的健康发展。因此,笔者呼吁,相关部门要规范社会上名目繁多、鱼龙混杂的大学排行机构,还广大高校一个清净的发展空间;高校领导要真正重视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正确看待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学校发展理念,而不是被各种排行榜“牵着鼻子走”;高校要研究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和深入调研教师专业发展诉求,真正不折不扣地落实“破五唯”要求,保护投身教育教学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好好教书、潜心育人。
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关键是教师,广大高校教师要增强教育教学本领。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首先要有一桶水,网络信息和终身学习时代尤其如此。如果教师自己缺乏旺盛的求知欲,不能够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那么自己拥有的那一桶水也会慢慢蒸发殆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高校教师不能满足于自己拥有“一桶水”,还必须要有新鲜流动的“活水”。只有不断持续地自主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内容,教师教学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更需要广大同学积极维护自己的教育权益。高校本科教育教学状况如何,广大学生应当最具有话语权。包括教师的课堂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态度和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投入程度,学生也最具有评价的权力。因此,需要营造一种健康的氛围,构建起学生科学评教的指标体系和网络,鼓励学生勇敢地对一些教师的“水课”说“不”,共同挤出“水分”。既需要让学生忙起来自主认真学习,还要相信学生是不喜欢“水课”的,要放权、赋权、还权给学生,使其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和监督者。与此同时,更需要高校及其教务部门广开言路、深入调研,综合征求包括教务、教师、学生等多方意见,开展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育服务、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调查,切实增强“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环节的科学性、客观性与公正性,使其既相互制约又相互提升,最终指向于提升和改进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不是唱“独角戏”,只有本科教育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奏响“大合唱”,才能真正全力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
郑宁:“严进严出”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回归人才培养原点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主要分为严格教育教学管理、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引导教师潜心育人、加强组织保障四个部分,共计22条。《意见》一经出台,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关于《意见》的亮点和意义,《法制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法律系副主任郑宁认为,《意见》出台的背景主要有三点:
首先,是深入贯彻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其次,是贯彻201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精神。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即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明确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坚持优先发展、坚持服务人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依法治教、坚持统筹推进。
最后,是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2018年6月,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
在郑宁看来,长期以来,本科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严进宽出,不重视过程考核,对学生管理较为松散,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不够;在重科研的职称评定体系下,学校和教师对本科教育投入明显不足,很多教授长期不给本科生上课;本科教学理念和方式陈旧落后,缺乏助教、本科生导师和实践教学设备、经费的必要投入,授课效果不佳;本科生难以参与科研等。这导致我国虽然高等教育规模名列世界第一,但在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力方面,与很多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影响国家建设。
“事实上,高等教育的根本在于本科,没有一流的本科,就没有一流的高等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必须迈入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型的轨道。从国际社会来看,教育水平高的国家也将本科培养作为重中之重。”郑宁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认为,《意见》出台是为了提高本科教育的质量,解决现在很多大学不重视本科教育,也不关注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的问题。其实,去年教育部就出台了相关意见,比如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其目的也是为了加强本科教育质量建设。
关于《意见》的亮点,郑宁分析主要有八点:
一是给学生“增负”,加大过程考核和学业挑战,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增加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时间比例。
二是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强化科研育人功能,推动高校及时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指导,加大科研实践平台建设力度,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是建立健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安排符合条件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学业生涯规划。
四是推进辅修和双学位项目,培养复合型人才。
五是完善高校教师评聘制度。高校可根据需要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加大聘用具有其它高校学习和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教师的力度。加强教师聘期考核,准聘与长聘相结合,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高校教师经所在单位批准,可开展多点教学并获得报酬。引导高校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开展兼职教师岗前培训。
六是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高校要以院系为单位,加强教研室、课程模块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支持高校组建校企、校地、校校联合的协同育人中心,打造校内外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
七是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考核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在绩效分配、职务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明确各类教师承担本科生课程的教学课时要求,把教授为本科生的授课学时纳入学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八是建立健全助教岗位制度。助教岗位承担课堂教辅、组织讨论、批改作业试卷、辅导答疑、协助实习实践等教学辅助任务,主要由没有教学经历的新入职教师、研究生、优秀高年级本科生等担任。
《意见》出台后将带来哪些变化?
郑宁分析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改变目前对高校的排名、评估的指标体系,让本科教育质量成为重要考量因素,对重视本科教育的高校加大资源投入力度(招生指标、经费投入等);二是改变对教师的职称评价标准,让本科教育投入多、教学育人成果显著的教师优先评定较高级别的职称;三是对高校与业界加强师资、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给予充分的制度和资源保障、支持;四是尊重学科、尊重专业,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能动性、积极性。
“《意见》的出台给本科教育注入了强心针,有利于解决目前本科教育的种种问题,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具有积极意义。但关键在于落实,有关部门和高校需要尽快出台配套制度,加大人财物保障。”郑宁说。
在重庆工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鸣看来,高等教育的改革,核心是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我国高等学校存在的问题,无论是教育问题还是教学问题,最终都归集到体制上的问题。人类社会的变革,难度最大的就是体制改革,但所有的难题又是通过变化得到解决的。改革就是变化,也许改革不能立即解决问题,但不改革绝对解决不了问题。
“《意见》的出台,对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推动高校由规模化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由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陈鸣说。
立德树人,培养优秀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全面提高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将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近年来,重庆工商大学紧紧围绕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和“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建设经、管、文、工、法、理等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多科性大学”奋斗目标,不断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作为学校高水平多科性大学建设的核心内容,努力培养具有“新儒商”精神,兼具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国际化的“三型一化”高素质人才。
“在教育教学改革大讨论中,从校领导到各院系一线教师,都有机会说出教育心得,敢于表达自身在工作中的问题与建议。”重庆工商大学机械学院教师秦杉在参加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思想大讨论中的直观感受。秦杉认为,“大讨论”本质上是对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与梳理,结合现实进行优化完善,从总结中吸取经验,从问题中寻找答案。”
类似于秦杉这样充满紧迫感和责任感的教师,在重庆工商大学不胜枚举。而这直抒胸臆的表达,则来源于学校自2016年3月开始,由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学一线教师等共同参与,历时数月,立体全面多层次的六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思想大讨论”和八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思想大讨论系列访谈”。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校此次“大讨论”、“系列访谈”,时间跨度之长、参与人数之多、讨论内容之丰富深刻,营造出浓厚的教学改革氛围。为学校统一思想、增进共识、凝心聚力、全面推进改革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重庆工商大学校长孙芳城感触颇深,他直言一切工作都围绕着“以学生为中心”这个宗旨奋进。
孙芳城表示,重庆工商大学的发展应抢抓机遇、乘势而为,“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互联网+”以及“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等重大战略举措,使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社会供需关系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为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学校也面临着诸如教育教学观念的相对滞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水平不够高,教师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数量短缺与分布不平衡同时存在等诸多问题。这些都是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
在新的历史时刻,重庆工商大学如何在更高的站位上继续前行?如何建设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全国知名高水平多科性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先行者应如何担当?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用人单位满意,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办人民满意的大学。这是重庆工商大学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也是学校实现长足发展的根本要求。
为此,学校不断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着力破除机制体制积弊。全面深化管理体制、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人事制度等改革,激发学校发展活力,助推内涵式发展。在刚刚落幕的重庆工商大学第三次党代会上,学校站在新起点,描绘出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用5至10年的努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整体水平全面提升,主要办学指标和整体实力位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全国知名高水平多科性大学。
四川工商学院传达学习《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以及学校评建工作会议精神
10月14日下午,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胡迎刚在1205会议室主持召开全院教职工学习会,传达学习《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以及学校评建工作会议精神,并结合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工作实际进行讨论部署。全院教职工出席大会,胡迎刚主持大会并做讲话。
胡迎刚就文件内容为大家做了详细的介绍和总结分析。根据文件内容会议精神并结合学院工作开展总结以下几点: 1、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 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2、加强学院学风建设,教育引导学生爱国、励志、 求真、力行。要提升学业挑战度,强化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等方面的质量要求,科学合理设置学分总量和课程数量,增加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时间比例,引导学生多读书、深思考、善提问、勤实践; 3、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公 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结构,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提高课程建设规 划性、系统性,避免随意化、碎片化,坚决杜绝因人设课; 4、优化实习过程管理,强化实习导师职责,提升实习效果。加大对学生实习工作支持力度; 5、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综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科学确定课堂问答; 6、学术论文、调研报告、作业测评、阶段性测试等过程考核比重。加强考试管理, 严肃考试纪律,坚决取消毕业前补考等“清考”行为。加强学生体育课程考核,不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者不能毕业。建立健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安排符合条件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 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学业生涯规划。推进模块化课程建设与管理,丰富优质课程资源,为学生选择学分创造条件; 7、完善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学院本科教学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体的全链条多维度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持续推进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合格评估;胡迎刚强调,学院结合实际情况,践行夏明忠校长提出的坚持一条主线、达到两个目的、强化三个保障、实施四个评价和严把五个关口的工作意见。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西安石油大学召开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学习研讨会
10月14日上午,我校在鄠邑校区203会议室组织教学相关部门召开《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学习研讨会。副校长陈军斌主持会议。实验室管理处负责人、各院(系)教学院长(主任)、教务处全体人员参加会议。
陈军斌副校长指出,《意见》是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全面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八次全体会议精神,推进“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重要文件。此次《意见》的出台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又是书写奋进之笔、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迫切要求,也是落实“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的系统部署。教育部颁布的“新时代高教四十条”、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和此次出台的《意见》,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学校教学相关部门要组织好本单位认真学习《意见》,充分理解教育部有关要求,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陈军斌副校长要求,教务处、实验室管理处等有关部门要在认真学习《意见》的基础上,做好相关政策和制度建设,要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精神,同时要结合相关政策要求做好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规划,做到早动手、早布局。各相关部门、各院(系)对《意见》的学习要充分与当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相结合,在各单位处务会、中心组主题教育学习时认真学习《意见》,就有关要求做好研讨。
会上,教务处处长徐学利领学了《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并结合学校当前主题教育和学校实际对《意见》进行了解读。与会人员就《意见》进行了充分研讨。
河南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的通知
各本科高校:
现将《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转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意见,请一并贯彻落实。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各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代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要求,加强党对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导。要把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题研究部署,增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制定切合实际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大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投入,着力解决本科教育教学中的难点和堵点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多措并举,严格教育教学管理
各高校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动“三全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要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一大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五类“金课”。要改进实习运行机制,建设共享型实习基地,提升实习效果,积极组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互联网+”大赛。要切实加强学风建设,鼓励和引导学生刻苦学习,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加强学生体育课程考核,坚决取消“清考”,严肃处理各类学术不端,严格毕业要求。
三、提升质量,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
各高校要立足自身实际,健全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大力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完善学分制,建立学业预警、淘汰机制。要积极推行辅修专业制度,试点开展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拓展跨校联合人才培养项目。建立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学院本科教学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体的全链条多维度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大学质量文化。
四、回归本分,引导教师潜心育人
各高校要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建立校际、校企联合的协同育人中心,打造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建立健全助教岗位,全面落实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要求,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在各项考核中的比重。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探索实行学分管理。完善教师企业流动岗(工作站)机制,共建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岗位。
各高校要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结合我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71号),切实抓好落实,掀起我省高等教育的“质量革命”,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普通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思考
葛丽芳
摘要: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扩大教育的有效供给;二是改善教育供给质量;三是优化教育供给结构。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在于“结构性”。在新的历史时期,普通本科院校迫切需要更新办学理念,明确深化改革的思路,并根据学校的外部环境及高校内涵发展需要,强化资源精准投放,着力解决高效发展短板问题,尤其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性布局,做好改革的“加法减法”,激发高校发展活力。
“供给侧结枸性改革”原本是经济术语,指的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雷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给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选择。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为主要构成的国民教育体系,迫切需要深化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就是进步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一步推进教有体制改革,落实教育管办评分离,激发教育事业发展活力。具体说来高等教育要进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如何改?这些问题需要有关政府部门教育管理机构及各类教育单位认真研究,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提出切合实际的有效改革措施。
1.高等教育实施供给侧改革概略
1.1 全面提升教育治理水平
由于教育事业具有需求拉动的特点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属性,为了确保教育资源和服务配置更加合理有效,作为供给主导者的政府,一方面,雷要考虑经济新常态下财力的保障水平,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考虑教育雷求的多样化与复杂性。就当前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而言,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按照中央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总体部署,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这是前提;完善法制化的教育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各级政府的教育治理水平,这是关键。
1.2丰富教育服务形态
经济社会发展和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既迫切雷要国民素质的总体提升,又迫切雷要大量高素质劳动人才、专业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就需要形态丰富的教育与培训作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在当前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应与时俱进地形成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大教育观”。认识上要超越以正规学校教育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国民数育体系,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导向,以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为基础,以个体的成长教育和继续教育为阶段,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开放教育体系中进行系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不同人群的实际需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利用教育互联网技术等丰富教育形态,实施教育资源和服务的差异化、共享式、开放性供给凹。
2.普通本科院校实施改革的思路
2.1定位要准
从国家计划的角度讲,高等教育应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应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部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加紧密地服务于科技创新,服务于中国制造的需求。职业教育要围绕教育精淮脱贫和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所需的技能型劳动者进行改革;高等教育要瞄准科技创新、科技强国目标,进行分类、分层的改革叫。具体到本科教育,各个普通本科院校要根据自己的办学指导思想、学科优势专业特色,科技兴校,力争为国家培养出高水平的、与时俱进的合格人才。
2.2提高教育质量是关键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高校的提升与经济发展相似,不仅要提高入学率、扩大规模,还要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体现其在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方面所作的综合贡献,老百姓才会满意。高校的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提供优质教育。
3.关于加强普通本科院校高等教育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的几点建议在新的高考制度下,学生报考志愿选择有多样,按兴趣选择专业的需求得到满足,这些都对高校人才培样方案,尤其是与中学培养的衔接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在新形势下,面临着现有课程与大学生对知识多样性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迫切需要提高供给侧和需求的契合度。
3.1优化大类招生机制和专业确认及转专业机制
由于高考考生填报专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并不十分清楚所填报专业的内涵。一旦遇到学习困难,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又无法找到出口,挂科较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毕业困难。为此,在大类招生时建立各大类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对考生填报较多的热门大类适当扩大招生计划,尽量满足考生的前3个专业志愿,减少调剂率。入学后,开设各专业介绍性的全校性选修课程或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各专业的内涵,在专业大类内部确认自己感兴趣的主修专业,同时也有跨大类转专业的机会。对于学有余力或没有选到心仪专业的学生,还可以选择辅修相关专业的双学位。
3.2完善学分制,增加选修课程学分比例大学教学计划、课程方案突出专业性,专业课程学分过多,选择的自由度不大,学生基础不够厚、口径不够宽、跨学科程度弱,创新能力不够强。建立“全校通修课程+学科通修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开放选修课程”的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慕课、微课、虚拟课堂等在线课程建设,开放相关课程的实验室,实行预约制,配备相关教师负责在线课程的答疑和相关实验的开展。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使不同需求的学生能够找到个性化需求的学习、实验资源和答疑老师。加强学业导师制,及时提供专业选择、课程选修及其结合度的个性化建议。以灵活选课制为中心,适当增加选修课占比,形成弹性学制。学生按兴趣、按学习能力选课修课得到支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
3.3 建立科研反哺教学的有效机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高考背景下,大学生按兴趣学习模式和学习能力得到了加强。而部分本科生专业课程知识体系老旧,需建立科研反哺教学的有效机制,将科研成果和工程实例及时融入知识体系,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以大作业、课程设计或专业实习等形式体现,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正反馈。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的在研课题及时介绍给相关专业的学生,使优秀本科生有机会提前进入科研工作,提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本科生教学实验室实行预约制,科研实验室也要尽可能对本科生开放,加强教学科研融合、学生教师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推动高校供给侧改革应该警惕的几种理念与做法
科技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乃是未来中国获得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正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 的新时代。目前经济的核心使命是实现“制造力”引导向“驱动力”引导的转型。当前实践上占主导地位的国家,都在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即以概念、符号和科技底层语言为根基的“科学驱动力”为引领,确立自己的国家支配地位。鉴于此,当前中国高校,尤其是“双一流”高校的建设,应该尽快从“实用主义”的办学理念中解脱出来,迅速投入到以“核心驱动力”为中心任务的教研工作中来。
4.1 过度鼓励“双结合”,造成科学研究的实用化倾向严重
目前高校的建设,过度鼓励市场和科研相结合,鼓励教授市场逐利,这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形成鲜明对照。在欧美,一流大学“高薪养闲”,不仅不鼓励教授走向市场和科技转化,反而惩罚这种行为。这使得大批教师和科学家专心从事基础核心科学的研究和教学,而不是着急申请专利找横向项目。
4.2 科学研究成果严重利益化,造成了科研的逐名追利和课题为先
高校通过各种成果评奖、人才评定和杂志标准等形式,把实实在在的科学研究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成果比较”。于是,中国高校面临“成果多创新少”的窘境。报道说,2015年全世界发表了约17万篇被SCI收录的OA期刊论文,其中中国作者贡献1/5左右。有趣的是,论文如此之多,不仅没有诺奖,甚至出现过国外 “零引用率”的笑话。把科研成果捆绑到奖励机制之中,而却不肯 “高薪养闲”,乃是造成这种混乱的根本原因。学者们因为逐利而科研,也就不免造假,也就不免对科学研究本身没有敬畏。2015年发布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69.6%的科研人员认为科技工作者队伍中不安心做科研的情况比较严重或非常严重,高于2008年的62.0%。但是,尽管科研尊重减少了,长江学者、院士和杰出人才却大量增加了。不改变这种“科研功利主义”,就无法真正带来科学研究的真正发展。
4.3 科研课题研究过于重视“热门”“政治导向”“应用价值”和“成功率”
一个申报的课题,可以找到十几人甚至几十人来进行评价,这保证了科研课题的“稳妥”,却无形中减少了课题申报的“探险性”。重复、低端,过分重视成果转化应用,令中国高校出现了课题多而成果价值小的困境。显然,上述问题令今天的“双一流”存在这样一种实用主义办学理念的陷阱,也自然就会出现这样的集中后果:科学研究的“唯利是图”;利益权力集于一身的“学阀现象”;人才辈出而科学低效;科研影响巨大而成果价值偏低;课题年限低,追求“短平快”效应。因此建议鼓励“高薪养闲”,鼓励“慢效应”;区分科研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的岗位和职责,反对“双肩挑”,杜绝“处级干部控制课题”的现象;优化科研管理制度,建立突出专业性的学术委员会 ,把学术评价权力下放给学术委员会,减少跨专业评价,建立院校学术委员会轮换制度和选举制度。
5.结语
经济与教育紧密相连,没有任何一项可以纯粹地孤立存在。相比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具有更加鲜明的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的双重属性,因此高等教育是经济供给侧的重要主体之一。2017年10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首次发布《中国本科教育质量